在虚拟货币领域,Pi 币凭借 “手机挖矿” 的低门槛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,其创始人团队的身份信息虽有公开表述,但也伴随着不少争议与质疑。
公开资料显示,Pi 币项目对外宣称的核心创始人包括尼古拉斯・科卡利斯(Nicolas Kokkalis)、范成雕(Chengdiao Fan)等。尼古拉斯・科卡利斯据称是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,曾从事区块链与分布式系统研究,其学术背景被项目方作为技术背书的重要依据。范成雕同样关联斯坦福大学,据称专注于社会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交叉领域,两人被描述为 Pi 币项目的联合发起者,负责整体架构设计与社区运营。
与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彻底隐匿不同,Pi 币的创始人团队选择半公开身份,通过视频演讲、社区公告等方式与用户互动。项目方宣称,团队旨在打造一款 “人人可参与” 的加密货币,降低挖矿门槛,让普通用户无需专业设备即可通过手机 “挖矿” 积累 Pi 币。这种定位使其在下沉市场迅速传播,创始人团队的 “学术背景” 也成为早期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。
然而,这些创始人的公开信息存在诸多模糊之处。有网友质疑,尼古拉斯・科卡利斯的学术成果与区块链领域的关联性较弱,其在斯坦福大学的任职细节也缺乏官方渠道的明确证实。范成雕的公开资料更为简略,除项目宣传外,难以找到独立的职业履历佐证。这种信息不透明性,让 Pi 币创始人团队的可信度打了折扣。
更关键的是,Pi 币项目自 2019 年启动以来,始终处于 “测试网” 阶段,未上线真正的主网,也未实现公开的去中心化交易。创始人团队主导着项目的核心权限,包括 “挖矿” 规则调整、用户账户管理等,这与他们宣称的 “去中心化” 理念形成矛盾。不少业内人士指出,这种由少数人掌控的模式,更接近中心化的资金盘运作,创始人团队的真实动机存疑。
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,Pi 币及其创始人团队的相关活动也不受法律保护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与其关注 “Pi 币创始人是谁”,不如警惕这类项目的传销式拉新、虚假宣传风险。无论创始人身份如何包装,缺乏实际应用场景、依赖拉人头扩张的虚拟货币,最终往往沦为少数人收割韭菜的工具,参与者的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障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